電子業頻傳漲價
台股在 11/2 美國大選前後開啟一輪瘋狂的漲勢,
短短 28 個交易日從 12,591.31 點上漲到 14,390.14 點,漲幅高達 14.29%,
看似泡沫的漲勢背後,有著電子業利多包圍下的基本面支撐,
2020 年疫情帶動 2011 年以來就長年衰退的筆電市場大回春,
這導致下游業者零組件庫存紛紛告急,只能回頭向上游擴大下單,
但相關上游業者由於未料到需求上升,過去數年皆未擴廠,
再加上預期明年 5G、車用等新需求也開始往上游拉貨,
供不應求的狀況爆發,各類零組件都傳出漲價聲音,
基本上過去一個月,只要打開報紙,都可以看到漲價的新聞,
台灣喊得出名號的電子零組件,皆在醞釀漲價,
類似的場景,其實在 2 年前就發生過一次。
2018 年漲價概念股風潮
2018 年曾吹起一股漲價概念股的風潮,
當時上漲主力以被動元件為首,
日本廠商於 2016 ~ 2017 看準日後電動車被動元件的商機,
逐步淡出消費性市場,但由於當時需求面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台股相關受惠廠商的獲利雖然有大幅改善,卻還稱不上是暴利,
直到 2018 年比特幣價格飛漲,加上電競產業需求上升,
帶動電競筆電、PC 顯示卡、主機板出貨量上衝,
被動元件才出現供需吃緊的狀況,緊接而來的是股價在短時間內上漲,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股價從 2017 年底的 353 元上漲到 2018 年 7 月的 1,310 元,
華新科(2492)則從 105 元漲到最高 491.5 元,一時之間市場上從法人到散戶,都人手一張被動元件股。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公司派釋出樂觀訊息
推升 2018 年股價上漲的因子,除了每月動輒 50% 以上的年增率外,
公司及研調機構釋出的樂觀訊息也構成一大助力,
就以華新科(2492) 2018 年 5 月 24 日在證交所舉辦的法說會來看,
總經理向法人表示,被動元件市況非常的樂觀,
認為「缺貨潮不知道會多久,到現在還看不到隧道的盡頭」,
這句「缺貨隧道看不到盡頭」立刻成為隔天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
讓相關漲價概念股在 6 月份又拉出一波 20 ~ 30% 的漲勢,
從營收來看,華新科(2492) 2018 年 5 月到 10 月的年增率皆在 100% 之上,
8、9 月甚至達到年增 200% 的超高水平,下半年的基本面確實反映了上半年股價強勁的走勢。
(圖片來源 : Google)(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券商釋出 2 ~ 3 年能見度看法
內外資法人的研究部在 2018 年的上漲風潮中,也出具大量報告佐證公司派的看法,
當時市場上的論調基本是擴廠至少需要 1 ~ 2 年的時間,
但過去 10 年被動元件報價不佳,加上日廠擴充的產能大多鎖定在車用、5G 等高階產品,
針對 PC 產品的被動元件基本上產能嚴重不足,
且生產機器設備也需要被動元件,但被動元件又嚴重缺料,
這導致機器交期進一步延長,缺貨狀況惡化,
下游客戶已進入恐慌狀態,公司高層紛紛要求採購想盡辦法補足庫存,
價格的調整變成必然,被動元件成為價高者得的產品,
也就是說被動元件業者單季大賺數十億甚至百億的狀態,
可望持續 2 ~ 3 年之久,券商也紛紛給出超高目標價,
比如國巨(2327)旗下的電感、電阻廠奇力新(2456),
股價從 2018 年 5 月初的 93.7 元,上漲至 6 月中最高 208 元,
短短不到 2 個月就大漲 121%,但券商在股價大漲後,
反而調高目標價,攤開當時券商給予的目標價,
普遍都落在 200 ~ 250 元之間,並認為以奇力新(2456)每月調漲報價 50% 的速度來看,
2019 年 EPS 有機會達到 19 元甚至 25 元的水平。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股價走在營收前面
經過 2 年後的 2020 年底回頭看,我們都知道被動元件的股價在 2018 年 7 月衝上天價後,
就一路走跌,直到去(2019)年 10 月份庫存去化告一段落後,才開啟了新一輪的漲勢,
但當時的股價比起 1 年前的高點,不是腰斬就是只剩下 30%,
即便大漲 100%,套在高點的投資人也很難解套,
從基本面觀察,股價雖然於 2018 年 7 月見高,
但營收卻到 2018 年 10 月才開始退,
這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災情,無論是法人或散戶投資人,
在看到 7 ~ 9 月高於 5、6 月的營收表現後,都認為 7 月份的股價走跌只是短暫的修正,
只要營收持續保持動輒 200% 的年增率,股價創新高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有些散戶基於這種想法,還用融資攤平買進,
結果是越攤越平,直到 11 月公告 10 月份營收才大夢初醒,
但此時投資人的融資部位早已斷頭,股價也跌掉 50% 以上,離底部不遠了。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奇力新(2456)股價雖然於 2018 年 7 月見高,
但營收卻到 2018 年 10 月才開始退。
(圖片來源 : 券商看盤軟體)(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系統廠恐慌引發的 Overbooking
2018 年中漲價概念股廠商釋放出來的皆是樂觀訊息,
為何到年底就變成供過於求,報價不斷下跌?
事後來看,日廠退出中低階及 4G 手機被動元件用量上升固然佔了一大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下游系統廠恐慌所引發的 Overbooking 狀況,
當系統廠採購發現庫存嚴重不足,向上游叫貨得到的卻是產能嚴重不夠、
醞釀漲價的訊息,詢問數家業者皆得到一樣的回覆,
再加上新聞鋪天蓋地的炒作缺貨話題,缺料恐慌在系統廠蔓延,
公司高層為了避免缺料影響到年底旺季出貨,自然會要求加價也要把庫存補足到比以往還高的水平,
這反而讓短期需求進一步擴大,漲價概念股業者這才在法說會上釋出極度樂觀的看法,
然而問題來了,當所有下游業者都把庫存補齊後,只要終端產品需求較訂貨當下衰退,
庫存就可能從偏低變成偏高,下游業者停止向上游叫貨,
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報價從不斷上漲變成連連下跌,
直到下一波需求上升才會重新帶動新一輪循環。
2020 年半導體缺貨潮
今(2020)年疫情讓沉寂多年的筆電產業大回溫,
筆電出貨量年增率從預估的持平變成大增 20%,
原本下游系統廠及品牌業者預估,經過 Q2 大封鎖居家辦公的換機潮後,
Q4 聖誕節的銷售數字會較往年下滑,結果 11 月份購物旺季銷售不減反增,
且從終端產品庫存狀況來看,筆電產業有機會旺到 2021 上半年,
然而當系統廠回頭看自己手中的零組件庫存,卻是嚴重不足,
紛紛向上游加大拉貨力道,可是筆電的面板驅動 IC 或電源管理 IC,
過往大多是在 8 吋晶圓廠下單,過去幾年筆電疲弱的表現,
現有的 8 吋晶圓產能也足以供應需求,此時突然暴衝的訂單,
讓二線晶圓代工廠出現有如 2018 年被動元件的景象,
上游被下游客戶追著跑,報價調漲的新聞成為每天財經版面的重點,
晶圓代工二哥聯電(2303)的股價從 15 元上漲到 50 元之上,
外資法人如接力賽般在短短半年內把目標價從 20 元一路上調到 60 元,
到近期連 6 吋晶圓廠也傳出產能吃緊的消息,
茂矽(2342)、新唐(4919)這些 6 吋晶圓廠業者,股價也開始大漲。
下圖:外資圈聯電(2303)多頭總司令野村證券,17 元開始關注聯電(2303),
目標價沿路調升,從 25 元、28 元到 40 元,上週突破 50 元後,一舉把目標價拉高至 60 元。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慧榮認為存在 Overbooking
Overbooking 的狀況過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台灣電子業上演,
雖然研調機構與媒體總是都說這次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慘劇收場,
在一片樂觀看待之後 2 ~ 3 年的氣氛中,還是有不同聲音傳出,
Flash 控制 IC 大廠慧榮(silicon motion)的董事長苟嘉章,
於 11 月初對媒體表示,目前半導體供應鏈存在 Overbooking 的現象,
由於 7 ~ 8 月華為在禁令之前大舉備貨,造成其他廠商的生產排程被向後推移,
華為停止下單之後,下游業者又發現需求高於預期,原本的下單量已不足以補足庫存,
為了鞏固上游貨源,紛紛出現包下產能的操作,
害怕搶不到產能的心理,讓每一家廠商都不願意減少下單量,
畢竟現在不搶,以後就不知道甚麼時候能搶到產能,
第二季之後,無論是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需求都已開始下滑,
且 Chromebook 也沒有用到這麼多的零組件,手機市場庫存也偏高,
現在下單的數量早已超過真實的需求,
本文認為,這種狀態就有點像是飆股的末升段,投資人害怕今天不買,明天就會漲停,
就算價格嚴重不合理,每天還是掛漲停板買進,
當大家發現買了滿手的股票,卻沒有足夠的基本面支撐時,
搶購潮就會變成拋售潮。
留意明年 Q2 可能庫存調整
過去 2 周市場已開始有 2021Q2 可能有庫存調整的聲音傳出,
看多的一方認為,明年 5G 手機放量、基地台繼續擴建,
加上車用市場開始復甦(目前車用半導體也傳出缺貨危機),
很快就可以像今(2020)年 Q3 一樣,華為下滑的需求立刻由消費性電子廠商遞延的訂單補上,
因此半導體產業旺到 2021 年中應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只要 5G 手機銷售量低於預期、筆電 Q1 庫存高於預期,
或車用半導體需求不如原先預估的樂觀,
過去在台股多次上演的電子股大逃殺,就可能再次發生,
隨著股價越推越高,部分產業短短半年上漲數倍,
投資人更應該戰戰兢兢,
畢竟媒體通常會在報價大漲時鋪天蓋地的報導,
下跌時卻默不作聲,只留下高檔買進的投資人在山頂套牢。
下圖:股價高點永遠不會有利空新聞,
利空新聞總是在股價腰斬或快要落底時才大量出現。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