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蘋概黯然失色
台股今(2020)年 3 月之後隨全球股市上演大驚奇,
不僅收復了疫情股災之前的所有跌幅,
8、9 月份更是連續 2 次短暫攻破 13,000 點,
彷彿肆虐全球的肺炎股災未曾發生過一般,
然而台股的強勢有一大半是建立在台積電(2330)身上,
另一半則是疫情受惠股(涵蓋電子、傳產)及中美貿易戰轉單股,
這些股業績動輒年增雙位數或 50% 以上,上漲是紮紮實實的反應業績,
不過扣除這三大板塊,很多的股不僅未跟上大盤腳步,
甚至在指數於萬二到萬三高基期震盪時,還出現向下破底的走勢,
其中就包括投資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蘋概股們。
從外資寵兒變棄兒
2011 年蘋果的 iphone 及 ipad 開始侵蝕到傳統筆電市場,
一時之間筆電上下游供應鏈風聲鶴唳,
從零組件廠、組裝代工廠到品牌廠,無不遭到外資機構無情的拋售,
這些公司的業績也如法人預期,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遭遇到失落的 10 年,
直到這次疫情帶動筆電換機潮才鹹魚翻身,
而筆電概念股的影響力則在同一時間被蘋果概念股取代,
不少中小型企業因成功擠身蘋果供應鏈,股價被外資追捧,
業績也在接下來 5 年內隨著蘋果產品出貨量一起爆發,
並從市值數十億、百億的公司,變身成規模千億的企業,
然而派對總有結束的一天,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第一批蘋概股逐漸從外資寵兒變棄兒。
蘋果策略轉向
雖然販售 iphone 一直到目前都還是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
不過 iphone 銷售量早在 2015 年就已見頂,
從 2011 ~ 2018 年蘋果公布的 iphone 出貨量來看,
2011 ~ 2015 年一直都保持增漲態勢,但從 2015 年開始,銷量已連續 4 年停滯不前,
到 2018 年底蘋果乾脆不再公布 iphone 銷售量(可能怕數字太尷尬),
也就是說,蘋果如果要提高獲利只能從三個方向下手,
第一是調高 iphone 售價(近 2 年越賣越貴的 iphone),
第二則是降低硬體銷售比重,提升服務比重(雲端訂閱、娛樂服務訂閱等),
根據蘋果發布的 2020 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來看,服務營收已拉升到 22%,
最後一個則是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
方法就是不斷培養第二或第三供應商,並讓這幾間供應商之間互相殺價,
近 2 年更開始扶持中國供應商,立訊、藍思、舜宇這些非台系蘋概股崛起,
讓蘋概股競爭壓力越發沉重,除非能做到像台積電(2330)一般的不可取代性,
不然毛利、獲利只會隨著時間過去逐年下滑。
(資料來源 : 財經 M 平方)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鴻海、大立光、可成表現落後大盤
鴻海(2317)、大立光(3008)、可成(2474)三間公司算是第一代蘋概股,
分別代表了 iphone 組裝、iphone 鏡頭及 iphone 機殼,
在 2011 ~ 2015 年這段期間,無論是業績上或股價上,也都繳出亮眼的成績,
但這三間極具代表性的蘋概股,從 2018 年開始就飽受「毒蘋果」之害,
同一時間,對岸廠商如立訊、舜宇光學嶄露頭角,
並開始搶占以往只分配給台廠的蘋果訂單,
今(2020)年 7 月立訊更是買下崑山緯創及江蘇緯創,準備從 Airpods 代工跨足到 iphone 代工,
由於無法擺脫激烈的競爭壓力,這三間公司的股價表現遠遠不如帶領指數上漲的台積電(2330),
到 10 月初,可成(2474)已跌到 180 元之下,距離 3 月股災最低價 173 元僅一步之遙,
大立光(3008)更是跌破股災最低點 3,240 元,與加權指數形成強烈對比。
可成(2474)跌破現金價值
雖然老字號蘋概股從產業及題材面來看,找不出樂觀的理由,
但隨著股價越跌越深,討論度反而開始增加,
原因無他,這些公司過去實在太賺錢,帳上累積大量資產,
當股價跌破這些資產應有的價值時,
問題就從蘋概股的困境,變為股價遠低於帳面價值是否合理?
可成出售泰州廠
今(2020)年 4 月市場就傳出立訊為了跨入 iphone 代工,
正在找尋一間現成的機殼廠,眼下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和碩(4938)旗下的鎧勝-KY(5264),
另一個就是可成(2474),可成(2474)也因為這個消息,在 5 月份一度漲破 240 元,
而鎧勝-KY(5264)最後由母公司和碩(4938)百分之百收購(之後可能與立訊在中國合資),
原本傳聞可能與立訊合作進軍 iphone 代工的可成(2474),
則出乎意料的將旗下佔營收 40% 的泰州廠,
以 14.27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陸廠藍思科技,
由於泰州廠幾乎囊括了可成(2474)所有的 iphone 營收,
出售該廠不僅抹消了與立訊合作跨入 iphone 的可能性,
更讓可成(2474)從 iphone 概念股中除名,消息公布後,
立刻遭內外資法人拋售,短短不到 2 個月就從 206 元跌到最低 174 元。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現金高達 1,650 億
現階段可成(2474)從產業面、技術面、籌碼面來看都表現不佳,
不過攤開可成(2474)的 2020Q2 的資產負債表,淨值高達 187.79 元,
其中帳上現金及約當現金 1,193 億,
原始到期日超過 3 個月之定期存款 466 億(歸類在短期投資 -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
兩者相加佔資產總額 2,419 億的 68.58%,
而可成(2474)的股本只有 76.16 億,代表現金除以股本就高達 217 元,
若加上之後賣廠拿到的 14.27 億美元,現金除以股本可能超過 260 元,
遠高於目前 170 ~ 180 元的股價。
下圖:Q2 現金及約當現金 1,193 億
(資料來源 : 可成 2020Q2 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Q2 超過 3 個月之定期存款 466 億(歸類在短期投資 -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
(資料來源 : 可成 2020Q2 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負債比 40.83%
可成(2474)目前負債比 40.83%,負債總額約 987 億元,並無長期負債,
其中屬於銀行借款的短期借款為 721 億元,其餘負債多數為與營業相關的應付款,
出售泰州廠後,營業相關應付款還會進一步下降,
如果將出售泰州廠後的帳上現金 2 千億減掉短期借款 721 億元,
依舊高達 1,280 億元,除以股本仍然有 168 元的價值,
而可成(2474)帳上不是只有現金,除了泰州廠,仍然保留了其他生產基地,
且貢獻目前 60% 的營收(包含 ipad、Mac、筆電等金屬機殼),
雖然可成(2474) 10/5 股東會提出的轉型計畫極為空泛(筆者也覺得不知所云),
法人也因為不具未來想像空間而不斷拋售,
但從價值與價格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確實有用 9 元現金買進 10 元現金的味道,
且賣廠後高達 2 千億元的現金,也為後續轉型需要提供有利的銀彈。
(資料來源 : 可成 2020Q2 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Q3 潛在匯損風險
儘管可成(2474)握有龐大現金部位,不過這些現金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美元的形式放在帳上,
且可成(2474)一直沒有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避險,
這也代表可成(2474)很難躲過 Q3 的電子業匯損潮,
無限 QE 導致的弱勢美元,讓美元兌台幣從 6 月底的 29.5 一路攀升到 9 月底 28.92,
且美元貶值速度在 10 月份也未見放緩,10/6 已突破 28.8 元,朝 28.7 元邁進,
從 Q2 財報揭露的外幣數字推估,
除非公司在 7 月份將美元換成台幣或人民幣,
不然 Q3 的匯損可能高達 19 億元之多,
過去一個月可成(2474)疲弱的走勢,
除了售廠利空外,匯損風險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下圖:可成(2474) 2020Q2 外幣資產、負債
(資料來源 : 筆者整理)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推估可成(2474) 2020Q3 外幣資產、負債
(資料來源 : 筆者整理)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推估可成(2474) 2020Q3 匯損狀況
(資料來源 : 筆者整理)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 快速結論
最後整理出本文重點如下:
1. 台股在萬二到萬三高基期震盪,老字號蘋概股卻變棄嬰,股價連連破底。
2. iphone 銷量 5 年前開始趨緩,蘋果策略轉向內容服務,
硬體則透過扶持更多供應商,讓供應商互相殺價降低成本。
3. 鴻海、大立光、可成三間具代表性的蘋概股,由於無法擺脫激烈的競爭壓力,表現遠遠落後大盤
4. 可成過去實在太賺錢,帳上累積大量資產,尤其是現金資產,
當股價跌破這些資產應有的價值時,問題就從蘋概股的困境,
變為股價遠低於帳面價值是否合理?
5.可成 Q2 現金及約當現金加超過 3 個月之定期存款高達 1,650 億,
若加上之後賣廠拿到的 14.27 億美元,現金除以股本可能超過 260 元。
6. 可成(2474)雖握有龐大現金部位,但一直沒有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避險,
除非公司在 7 月份將美元換成台幣或人民幣,不然 Q3 的匯損可能高達 19 億元之多。
7. 雖然可成(2474) 10/5 股東會提出的轉型計畫極為空泛(筆者也覺得不知所云),
法人也因為不具未來想像空間而不斷拋售,
但從價值與價格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確實有用 9 元現金買進 10 元現金的味道。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