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類股逆勢上漲
5/15 美國商務部發布最新的華為禁售令,消息一出,
當晚就重挫美國費半指數,
也連帶影響到台股 5/18 的電子股走勢,
前陣子最熱門的 5G、雲端概念股,
有不少都跟華為有業務往來,
早成台股電子主流股殺聲隆隆,終場指數也下跌 74.37 點,
但即便如此,多頭還是找到自己的出路,
觀察盤面族群表現,
除了已經被股民戲稱為恐慌指數的防疫概念股繼續上漲之外,
自行車類股也逆勢走揚,事實上,
該族群已經在一片電子股的聲浪中默默上漲達一個月之久。
Q1 股價失速崩盤
台股自行車產業的指標性股票有三家,
分別是自有品牌的巨大(9921)、美利達(9914),
以及專攻自行車鏈條的桂盟(5306),
1 月底肺炎疫情在中國爆發之後,
市場第一個聯想到的受害股,就是與戶外活動有關的族群,
尤其以旅遊、航空業者受害最重,
其次則是成衣、製鞋,這些戶外活動才需要採買的商品,
最後則是自行車、汽車這些需要在城市之間移動的產品,
其需求在各地紛紛實施全面封鎖後陷入急凍,
外資也毫不留情的砍殺自行車雙雄的股價,
巨大(9921)的股價從 1/20 封關前的 194 元,
崩跌到 3/23 最低 114 元,跌幅高達 41.23%。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遭遇共享單車襲擊
自行車雙雄在 2015 年一度被市場認定為台股護城河最寬廣的公司之一,
在這種說法之下,外資法人不斷買進自行車雙雄的股票,
到了 2015 年 3 月,巨大(9921)及美利達(9914)
雙雙達到 323.5 元及 263.5 元的歷史最高價,
而這兩間公司 2014 年的獲利卻分別只有 10.96 及 11.2 元,
過高的本益比只要稍微遇到產業的逆風,
本益比就可能出現大幅度下修的風險,
2015 年,共享單車在中國橫空出世,
一瞬間五顏六色的自行車擠滿了大街小巷,
也衝擊到傳統自行車品牌業者的生意,
雙雄的股價也開啟了長達 2 年的空頭走勢。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2017 年獲利盪到最低點
2015 ~ 2017 年,自行車雙雄在共享單車的攻勢下,
除了毛利率受到壓力之外,營收也出現大幅度衰退,
巨大(9921)營收從 604 億掉到 552 億,
EPS 也由 10.25 元降至 5.48 元,美利達(9914)的狀況更慘,
營收從 280 億掉到 223 億,EPS 更從 10.17 跳水到只剩下 2.67 元,
就在市場以為自行車雙雄又要再度被貼上夕陽產業的標籤時,
獲利卻開始觸底反彈,
到去(2019)年自行車雙雄的營收已回到 2015 年水平,
EPS 也止跌回升,逐步朝 4 年前的一股賺 10 元邁進中。
下圖:巨大(9921) 2015 ~ 2017 年營運遭遇逆風。
(圖片來源 : Cmoney)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美利達(9914)的狀況比巨大(9921)更為悽慘,2017 年 eps 掉到剩 2.67 元。
(圖片來源 : Cmoney)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須自負交易風險)
帶動獲利及股價走強的兩大因素
雖然中國的共享單車在熱潮過後倒了一大片,
但共享經濟趨勢一直到 2019 年都還沒有降溫的跡象,
自行車雙雄卻可以在產業逆風下成功搶救自己的獲利,
甚至近期股價表現的比 5G 概念股還要優秀,
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有兩大因素影響。
電動腳踏車崛起
由於中低階市場無法與共享單車抗衡,
其在中國的出貨量節節敗退,
就以美利達(9914)來看,2014 年中國市場出貨量為 100 萬台,
到 2017 年已降至 26 萬台,要擺脫這個困境,
就必須與共享單車打出差異化,
為此,自行車雙雄開始將資源移往高單價產品,
其中就包括近年市場規模逐漸成長的電動自行車。
懶人代步工具 – 電動自行車
自從特斯拉電動車打響名號之後,
電動開始被廣泛的運用到各類交通工具上,
電動巴士、電動摩托車,
這類以降低城市空汙及節能減碳為訴求的產品被投入商用化,
然而柴油轉電動不稀奇,廠商看準中距離移動的商機,
順勢推廣人力、電力並行的電動腳踏車,變成人力轉電力,
相比一般腳踏車,電動腳踏車可以達到每小時 20 ~ 25 公里的速度,
對於歐美國家不想買車的民眾來說,
如果想要在住家到公司之間通勤,
入手電動腳踏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荷蘭為例,2018 年電動自行車已經佔全國自行車出貨量的 40%。
(圖片來源 : 美利達法說會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歐美營收遠超越中國
自行車雙雄當中,美利達(9941)對其營收分布有較為詳細的揭露,
以 2016 年來看,當時營收主要分成中國、美國及歐洲三大來源,
其中中國佔比 32% 最大,
但這個現象到 2018 上半年已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
中國營收降到剩 7%,北美及歐洲加總則增長到 80%,
產品平均單價也從 2016 年的 619.87 美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990.5 美元。
(圖片來源 : 美利達法說會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巨大(9921)身上,
2016 年歐洲營收加美國營收佔比 52%,
到 2018 年已提升到 59%,中國營收則從 18% 降到 10%。
(圖片來源 : 巨大法說會簡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疫情反而助長自行車銷量
如本文前面所述,疫情在中國及歐美國家陸續爆發後,
政府祭出最極端的封城管制來減緩疫情擴散,
通路端店面遭到關閉,加上人們被限制在家中非必要不外出,
自行車雙雄 Q1 營收出現年減走勢,
但就在 3 月下旬市場都在關注 Work from home 概念股的同時,
巨大(9921)及美利達(9941)的股價卻默默起漲,
到 5/18 日分別攻上 215 元及 163.5 元,
較低點大漲 88.59% 及 91.22%,
原來市場在 4 月就意識到,
疫情對自行車產業來講不是危機,反而是轉機。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復工後不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目前歐美疫情還沒有絕跡的跡象,但歐美政府卻開始啟動復工程序,
這是因為,封城防疫期間,各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
且不少領周薪的勞工,面臨到收入斷炊的窘境,
病毒雖然駭人,但日子還是要過,與其餓死在家裡,
不如啟動復工,讓經濟活動盡快恢復,
不過復工後感染的風險還是存在,
民眾為了降低改染風險,會開始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收入負擔的起的,可能就會買一台車子(中國 4 月車市意外回溫也是這個道理),
比較不想花大錢的,就會傾向購買電動腳踏車代步,
而共享單車在疫情陰霾之下,恐怕也會大傷元氣,
畢竟誰也不知道,上一個其這台腳踏車的人,
有沒有在車身上留下病毒,乍看之下是受害的產業,
到頭來變成受惠的防疫產業之一。
整體結論
不論是買股票或是經營生意,都應該要有反向思考的概念,
不要被表面的景象或市場氣氛牽著走,
細思還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以這次疫情為例,第一時間所有電子股都暴跌,
但疫情卻意外帶動多年不見的筆電換機潮(雖然只是短暫的),
換句話說,能不能想出一個故事,乍聽之下不合常理,
但仔細一想,又似乎頗有道理,
資金受到故事吸引進場,股價就被向上墊高了。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