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上周四五表現突然風雲變色,
本來內資還可以支撐加權指數在萬點之上,
但在歐美股市經歷 3/9 ~ 3/13 動盪一周後,
亞股也在恐慌賣壓下大幅下修,
3/16 盤前美國聯準會降息 4 碼,一口氣將利率從 1% 降至 0%,
市場解讀這是聯準會看壞後續景氣的訊號,
造成道瓊期貨早盤再度下跌熔斷,
抵銷了上周五大漲 1985 點的反彈樂觀氣氛,
台股周一開盤下跌 69.2 點,早盤一度拉至平盤之上,
但歐美疫情惡化的新聞不斷放出,加上更多名人染病,
市場擔心晚上美股跌勢會再度失控,不少法人或散戶都選擇減碼,
早盤翻紅後立刻翻黑,盤中跌幅擴大,
終場大跌 411 點,以 9,717 點作收,
成交量 2,093 億,較上週五 3,036.51 億縮小,
價格雖然更便宜,但美股晚上表現不明,承接意願不如上周高。
回顧過去 10 年殺盤
台股本波下跌來的又快又急,跌幅堪比過去 10 年的一些指標性股災,
這裡列舉三個最有代表性的股災,
分別是 2011 年 8 月股災、2015 年 8 月股災及 2018 年 10 月股災。
2011 年 8 月股災-美債風暴
2011 年 8 月,市場剛走出環球金融風暴 2 年,
歐洲債務危機隨之而來壟罩再市場上方,
但整體而言,股市在 311 地震後的表現後算穩定,
當年 7 月底美國面臨舉債上限,
但民主、共和兩黨卻突然在舉債上限這個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
美國以債養債的方式,讓市場擔心一但舉債上限無法調升,
後續可能會出現美國國債違約的問題,不過舉債上限的議題終究只是政治戲碼,
8 月初相關法案最終還是順利通過,就在市場以為晴空萬里時,
信評機構標普卻在 8/5 美股收盤後,
無預將美國債信評等從 AAA 降為 AA+,
造成全球股市集體重挫,台股三個交易日內從 8,317.27 點下跌到最低 7,148.76 點,
跌幅達 14%,並在之後 4 個多月裡不斷走跌,
一直到 2011/12/19,指數打到 6633.33 點收盤,才迎來久違的大反彈。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2015 年 8 月股災 – 中國股災引發
2015 上半年,上證指數迎來一波狂歡,
指數從 2014 年 7 月 2 千多點起漲,在 2015 年初頭破 3,300 點,
並在 2015 年引發一波中國全民炒股運動,其狂熱程度宛如 1989 年的台北股市,
許多沒有基本面、沒有營收的本夢比公司,
在半年之內市值從十幾億人民幣飆到數百億人民幣,
上證指數則在 2015 年 6 月突破 5000 點,
並在 2015 年 6 月 15 日盤中達到 5178.19 點,
台股受到陸股帶動,雖然沒有出現不理性標漲,
但指數也從年初 9,217 點上漲到 2015 年 4 月 28 日最高 10,014.28 點,
但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上證指數在 2015 年 6 月玩到翻車,
一個月內爆跌 33%,從 5,178 點跌到 7/8 最低 3,421.53 點,
股災造成的後遺症是嚴重的,資金在股市大幅蒸發,
造成市場對中國經濟下半年的疑慮大幅上升。
(圖片來源 :富途牛牛)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更糟糕的是,中國股市崩盤同時,油價也同時大跌,
2015 年 6 月還有 60 美元,到當年 8 月已摜破 40 美元,
種種跡象都顯示 2008 環球金融風暴又要來了,
台股受此衝擊,2015 年 4 月短暫突破萬點後就一路走跌,
短短 4 個月內從 10,014 點下跌到最低 7203.07 點,
尤其是末跌段的 8/19 – 8/24,美股動輒大跌 6 ~ 7%,
讓台股從盤跌變成爆跌,8/24 甚至早盤就大跌 7.49%,
造成許多融資或選擇權 PUT 裸賣的投資人直接被抬出場,
這次股災是與目前股災氣氛最相近的一次,
也是過去 10 年最接近 2008 年的一次股災,
不過這次股災所擔心的問題,最終無疾而終,
台股之後 2 年持續在 8 千點上下震盪,
並在 2017 年迎來另一波高峰。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2018 年 10 月股災-貿易戰風暴
2018 年初,美國政府表示中國長期以來的傾銷舉動已忍無可忍,
決定對中國商品課以關稅,一開始金額只有 500 億美元,
到了後來一路加碼,2018 年 10 月居然出現 3 千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經濟學家紛紛警告,近 100 年前的 1929 年大蕭條,
就是從各國建立關稅壁壘開始的,現在美國政府的行為無異於引發另一次大蕭條,
股票市場也立刻給予反映,從 2018 年 10 月初開始走跌,
國慶連假前從 10 月 1 日 11,051.8 點下跌到 10 月 9 日 10,466.83 點,
並在連假後演變成單日爆跌,10 月 11 日一個交易日大跌 6.31%,
盤中景象宛如 2015 年 8 月 24 日再現(2018/2/6 也出現過一次),
爆跌後並未如 2015 年 8 月股災一樣由空翻多開始緩漲,
反而與 2011 下半年類似,
指數走弱到 2019 年 1 月 4 日最低 9,382.51 點才止跌反彈。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3 次股災的共通點
3 次股災雖然引發的原因不同,
但都有幾個共同點
股災的下跌
首先,股災剛開始都還處於盤跌狀態,
這個階段沒有人知道會演變成股災,
而盤跌的跌幅也與過往的漲多回檔或是區間震盪相差不多,
此時還稱不上是股災,接著會出現一些消息面利空,
該利空與過去數周市場股價盤跌的憂慮符合,
且威力更大,比如美債危機對應到美國降評、貿易戰對應到 3 千億美元關稅,
原本還有一絲僥倖的投資人也跟著拋售,
於是就從盤跌變成爆跌,也就是近期與2011/8/5、2015/8/24、2018/10/11 的盤勢。
融資維持率的巧妙關係
第二個則是與融資維持率的巧妙關係,
觀察三次股災的融資維持率,都在跌破 135%,逼近 130% 後出現反彈,
如果融資維持率低於 130%,投資人就會面臨斷頭狀態,
也就是說,當空頭趨勢成形時,市場不殺到融資投資人血本無歸,
是不會出現像樣反彈的,而台股目前融資維持率已殺破 135%,
不過反彈是一回事,多空走勢是否反轉又是另一回事,
在上述 3 個例子中,只有 2015 年 7 月股災在融資斷頭後,
出現 3 個月的多頭走勢,另外兩次股災,後續 2 – 3 個月的表現都不如預期。
如何避免畢業
遇到這種每 2 – 3 年出現一次的股災行情,
投資人平時就應保留一定部位的現金,
比如巴菲特即便在道瓊指數要衝破 3 萬點時,
仍持有 1200 多億美元,相當於 35% 的現金比率,
本波下跌更有不少老練的投資人把現金部位拉高到 50%、60%,
甚至有直接 100% 現金空手觀望的,
此外,在下跌趨勢中,絕對不要融資、借貸、槓桿、押房、梭哈,
這種賭徒行為,就是當市場開始下殺時,
被鎖定的狙擊目標,我們不知道下跌何時會結束,
可能就在今天、可能是這周,更有可能拖到 5 個月後,
但只要投資人資金大幅縮水,甚至被狠狠抬出場,
後面有沒有反彈也與你沒有太大的關係了。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謝謝小p 解說 分享
想請教站長,從個股的角度也能這樣解讀嗎,也就是融資的維持率低於130了,視為斷頭的賣壓已經緩解了?還是說維持率越低,其實更容易陷入多殺多的情況?
大盤的數字就是由個股加總而來,不過這個部分我可能會搭配融資餘額,如果維持率低於130%,且融資餘額在維持率低於130%後大量減少,即可視為短線斷頭賣壓已宣洩完畢的訊號,但確實維持率越低,且融資餘額尚高的股票容易引發暴跌式的多殺多,通常這種暴跌之後會伴隨極短線的暴漲,有些投資人會去操作融資斷頭後的極短線上漲(可能一天10%或一週內上漲20%以上),之所以稱為極短線,是因為公司的中長期股價終究還是取決於業績或未來展望
感謝站長迅速又詳細的回覆,真的收益很多!
想再跟您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像最近這樣激烈的空頭時期,在未來反彈時比較漲得動的應該偏向原來跌深的還是原來相對抗跌的呢?相對抗跌的會不會比較容易在之後盤勢較穩定的時候反而先變成提款的對象,反彈力道較差。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法人的持股比重會不會也是個關鍵,譬如已經跌破投信成本線太多的,如果投信還不出場,我們應該解讀成還有拉回成本的企圖嗎?而顯然已經被啟動內控倒出不少貨的,會不會反而價格因此更能稱得上”跌深”呢?
通常投信虧損過大就會啟動內控停損,但前兩周大盤暴跌時,有些股票投信卻一反常態沒有停損,反而還逆勢加碼,推測是當下投信所有的股票虧損都超過15%甚至達20%,投信如果在低檔缺乏成交量的情況下停損,會讓股價進一步重挫,對基金績效也沒有幫助(上周全台基金績效攤開都是單月-20%以上),這兩天的從美股到台股都有出現您提到的現象,即漲最兇的其實是跌最深的而不是抗跌的,比如美股股災期間,遊戲股、串流影音(Netflix)與囤糧股很抗跌,但近兩日美股大反彈,這三個族群卻反而下跌,反而是受害最慘的航空股、郵輪股、實體百貨股漲幅兇猛,台股本周也是,漲最兇的有不少是投信慘套期間未停損,還逆勢加碼的,周二開始就出現投信把股價拉出連續漲停,試圖回到成本附近的企圖,不過這種短線的急彈,可能1~2周情況就又會改變,此外,目前接近3月底,投信如果不趁反彈搶救一下高持股比率的股票,今年Q1績效會很難看
感謝站長的回覆,這幾天繼續觀察下來,真的看到好幾檔投信攤平後實在拉抬的很用力,有的拉過了下降的月線還是奮力買進,看得膽戰心驚。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想請教的是(雖然之前已經有讀過站長寫的投信羊群那篇),如果說作帳期間股價在高點就有績效的獎勵、不必確實賣在高點的話,那為什麼季底前有時也會出現結帳的現象,而不是都出現在季底後呢?這個時間點發生的原因我一直不是明白。(因為資金要活絡去作帳別檔了?)
這個部分,站長提出自己的看法,基金之間績效評比競爭激烈,這一季淨值位於高點不保證下一季績效表現,有些經理人只要覺得股價偏高了,
或是聽到了一些利空消息(同業還不知道的),可能會選擇在季底之前就獲利下車(如您所說,資金要活絡去作別檔了),
時間點的確實沒有絕對的規律,但如果接近季底投信之間的籌碼都還沒有鬆動,
同業之間就會傾向互相一起拉抬,把價格作上去(上週到本周二這個現象特別明顯)
感謝P大無私分享,想請問融資維持率,我在股狗網上看到在03/20才到這波跌勢的最低點135.5323%,文中分享說已經有跌破135%,想請問這是哪裡的資料呢?
另外投信的確會啟動內部停損,不過還真不知道還會逆向加碼的?像記億體族群威鋼,疫情前逆向對戰外資,外資賣多少投信就買多少,買到持股比外資還多,結果一破支撐線就一路大砍停損,真是可怕
我是用cmoney的資料,網址:https://www.cmoney.tw/finance/f00012.aspx
工商時報3/17報導也有引用該數據:https://ctee.com.tw/news/stock/236592.html
此外,這波投信針對手上套牢持股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就是直接在低點停損(比如威剛、群聯),
另一種就是逆向加碼,3月下旬用剩餘銀彈拉抬做多,在3/31前把股價拉回到成本線附近(比如茂林、力旺等等)。